發布時間:2024年01月30日
陳友坤代表:
您提出的關于多舉措解決中小微民營企業融資難、融資貴問題,幫助中小微企業茁壯成長的建議收悉,經商國家發展改革委、工業和信息化部、財政部、金融監管總局、中國證監會,現答復如下:
一、關于為民營企業規范運營、增強信用提供幫助問題
(一)加強中小企業培育。工業和信息化部組織開展“一起益企”中小企業服務行動、“中小企業服務月”活動,為中小企業送政策、送管理、送技術。組織管理咨詢機構和專家為中小企業提供財務管理、精益生產、品牌塑造等管理診斷和咨詢服務,幫助中小企業提升自身管理能力。2023年1月,國務院促進中小企業發展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印發《助力中小微企業穩增長調結構強能力若干措施》(工信部企業函〔2023〕4號文),要求加大“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培育力度,健全優質中小企業梯度培育體系;深入實施大中小企業融通創新“攜手行動”,引導大企業向中小企業開放創新資源和應用場景;實施科技成果賦智中小企業專項行動,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提升中小微企業核心競爭力。
(二)發揮資本市場服務民營企業作用。中國證監會組織滬深北三地證券交易所積極利用各地區服務基地,為中小企業提供全流程、全周期的常態化咨詢服務。通過對公司及“關鍵少數”組織開展合規培訓、持續加大監管力度、督促中介機構歸位盡責,推動公司不斷提高財務信息披露質量和規范運作水平。同時,深化并購重組市場化改革,穩步推動重組注冊制在試點基礎上全面實行,支持民營企業通過并購重組提質增效、做大做強。2022年以來,滬深交易所民營上市公司披露并購重組2345單,涉及交易金額7744.86億元;北交所、新三板民營公司披露并購重組168單,涉及交易金額79.28億元。
(三)積極支持民營企業發債融資。經國務院批準,中國人民銀行設立民營企業債券融資支持工具,為民營企業發債融資提供支持,2022年繼續推進民營企業債券融資支持工具延期擴容。截至2022年末,民營企業債券融資支持工具累計為132家民營企業發行的2153億元債券提供支持。建立民營企業債券承銷和投資統計監測機制,激勵商業銀行提高對民營企業債券融資支持的積極性。指導債券市場基礎設施對民營企業債券發行交易各環節費用能免盡免,2022年外匯交易中心、上海清算所累計減免民營企業債券相關費用5820萬元。
下一步,中國人民銀行將繼續加強與工業和信息化部、金融監管總局、中國證監會等部門的合作,強化產業政策與金融政策協同、實體部門與金融部門聯動,通過幫助企業規范管理,增強企業的金融承載力。
二、關于針對民營企業特點提供創新金融產品問題
(一)健全金融服務民營和中小微企業的體制機制。中國人民銀行持續引導金融機構增強服務中小微企業的自覺性,在經營戰略、發展目標、機制體制等方面做出專門安排,并推動全國性商業銀行設立普惠金融部,提升金融供給與小微企業需求的適配性。同時,要求金融機構完善成本分攤和收益分享機制,加大內部資金轉移定價優惠幅度,調整優化經濟資本占用系數,加大對小微業務的傾斜支持力度。總體來看,中小微企業融資繼續保持“量增、面擴、價降”良好態勢。截至2023年6月末,普惠小微貸款余額27.7萬億元,同比增長26.1%;普惠小微授信戶數5935萬戶,同比增長13.3%;6月新發放的普惠小微貸款加權平均利率4.68%,處于歷史較低水平。
(二)公平精準有效開展民營企業授信業務。2019年2月,原銀保監會出臺《關于進一步加強金融服務民營企業有關工作的通知》(銀保監發〔2019〕8號文),明確要求銀行保險機構對民營企業一視同仁、公平對待。特別是在貸款審批過程中不能對民營企業有歧視性要求,在同等條件下,民營企業的貸款條件要與國有企業保持一致。2022年4月,中國人民銀行、國家外匯局出臺做好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金融服務的23條措施,要求金融機構堅持“兩個毫不動搖”,對國有經濟和民營經濟在貸款、債券融資政策等金融政策上一視同仁;鼓勵金融機構與民營企業構建中長期合作關系,制定民營企業年度服務目標,充分滿足民營經濟合理金融需求,進一步提高新發放企業貸款中民營企業貸款占比。
(三)創新金融產品和服務。針對民營和中小微企業生命周期、所屬行業、交易場景和融資需求等特點,中國人民銀行持續推動金融機構創新信貸產品,合理設置貸款期限,優化貸款流程,推廣主動授信、隨借隨還貸款模式,滿足企業靈活用款需求。針對供應鏈上下游企業融資需求,中國人民銀行積極推廣動產融資統一登記公示系統、供應鏈票據平臺、中征應收賬款融資服務平臺,支持民營和中小微企業開展應收賬款、存貨、倉單等權利和動產質押融資業務。鼓勵金融機構利用大數據、人工智能、云計算等技術手段,創新風險評估方式,提高貸款審批效率,促進更多信用貸款投放。例如,建設銀行“小微快貸”最快3分鐘就能完成貸款審批放款。
(四)推動涉企信用信息整合共享。為緩解中小微企業融資過程中的信息不對稱、不充分問題,中國人民銀行推動地方政府建設地方征信平臺,歸集共享地方政府部門、公用事業單位掌握的涉企工商、納稅、進出口、公用事業繳費等非信貸信息。截至2022年末,全國已上線28個省級地方征信平臺(含深圳市),2022年全年提供征信查詢服務1.41億次。原銀保監會聯動國家發展改革委、稅務總局、市場監管總局等部門,深化“信易貸”“銀稅互動”“銀商合作”等涉企信用信息共享工作。國家發展改革委報請國辦印發《關于加強信用信息共享應用促進中小微企業融資實施方案》(國辦發〔2021〕52號文),將市場主體登記注冊、海關、納稅、社會保險費和住房公積金繳納、水電氣費等37項涉企信用信息納入共享范圍,在保障信息安全和主體權益的前提下,向銀行等金融機構開放使用。同時,依托全國信用信息平臺建立全國中小企業融資綜合信用服務平臺,截至2023年4月末,已通過各省級節點聯通地方各級融資信用服務平臺191個。建立健全企業綜合信用評價體系,積極開展公共綜合信用評價,為金融機構發放貸款提供參考。
(五)強化金融服務中小微企業的激勵約束機制。原銀保監會引導銀行業金融機構在內部績效考核中提高民營企業融資業務權重,并對表現突出的分支機構和個人予以獎勵。建立完善民營企業貸款的盡職免責和容錯糾錯機制,提高對民營企業不良貸款的考核容忍度。同時,加強監管評價,原銀保監會每年組織對商業銀行小微企業金融服務情況開展監管評價,中國人民銀行組織開展小微企業信貸政策導向效果評估,指導商業銀行對照政策要求,聚焦薄弱環節,切實提升金融服務水平。
下一步,中國人民銀行等部門將繼續加強信貸政策指導,強化部門協同,推動提升涉企信息整合共享質效,推動緩解民營和中小微企業融資難、融資貴問題。
三、關于搭建政銀企擔信息交換平臺問題
(一)加強金融惠企政策宣傳解讀。針對企業難以準確及時獲取適合的金融信息的問題,中國人民銀行指導分支機構、金融機構積極開展政策宣傳解讀,豐富宣傳形式、提高宣傳頻率、擴大宣傳范圍,通過電視、廣播、報紙、網絡等多種媒體,金融機構營業網點以及線上線下融資服務平臺等,主動將金融支持政策、金融產品和服務推送至小微企業等市場主體。2022年6月2日,中國人民銀行、國家外匯局舉行專題新聞發布會,對金融惠企政策進行解讀。同時,中國人民銀行在官方微信公眾號、官方微博開設“金融助企紓困”專欄,圍繞穩經濟一攬子政策措施持續開展宣傳,提高企業的政策知曉度。
(二)組織開展多層次融資對接。中國人民銀行指導金融機構通過線下主動走訪、行業主管部門推送等,暢通銀企對接渠道,提高融資對接效率,降低獲客成本。同時,聚焦受疫情影響行業企業和供應鏈核心企業,指導銀行“一對一”加強融資對接。全國共建立包含91.2萬家受疫情影響行業企業和供應鏈核心企業名錄庫,累計發放貸款11.76萬億元,帶動就業超過4500萬人。工業和信息化部選擇部分具備條件的重點產業鏈、特色產業集群主導產業鏈,開展“一鏈一策一批”中小微企業融資促進行動,深化產融對接和信息共享,鼓勵銀行業金融機構在風險可控前提下,制定專門授信方案。中國證監會指導全國股轉公司(北交所)官網設置銀企對接專門平臺,已布放合作銀行各類貸款產品148個,便利公司篩選匹配,同時定期批量發布掛牌公司融資需求信息,提升投融資對接效率。
(三)積極開展銀擔業務合作。財政部會同有關部門積極推進政府性融資擔保體系建設,發揮國家融資擔保基金體系引領作用,擴大再擔保業務規模,引導各級政府性融資擔保機構加大對小微企業和“三農”主體融資增信支持。中國人民銀行推動各金融機構積極與政府性融資擔保機構開展“見貸即擔”“見擔即貸”批量擔保業務合作,減少重復盡職調查,優化擔保流程,提高擔保效率。2022年國家融資擔保基金全年新增再擔保合作業務規模12067億元,同比增長60%,新增再擔保合作業務戶數139萬戶,同比增長91.6%。
下一步,中國人民銀行等部門將繼續加大工作力度,推動完善政策宣傳解讀、銀企對接、融資擔保等配套機制,持續拓寬政策覆蓋面,助力中小微民營企業融資發展。
感謝您對金融工作的關心和支持。歡迎訪問中國人民銀行門戶網站(m.nisiyiwa.com),了解中國人民銀行最新工作動態及金融領域的相關信息。
中國人民銀行
2023年10月1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