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
個人簡歷
弗農·史密斯(Vernon L. Smith)教授因“通過實驗室試驗進行經濟學方面的經驗性分析,特別是對可選擇性市場機制的研究”而獲得2002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現就職于美國
喬治·梅森大學。
從2001年開始,弗農·史密斯先生擔任喬治·梅森大學經濟學教授和法學教授。1998-2001年,擔任亞利桑那州立大學McClelland/Regents經濟學教授。1986-2001年,擔任經濟學實驗室研究主任。1975-2001年,擔任亞利桑那州立大學經濟學教授。1974-1975年,擔任南加州大學和加州技術學院客座教授。1968-1975年,擔任馬薩諸塞大學經濟學教授。1967-1968年,擔任布朗大學經濟學教授。1961-1967年,擔任普渡大學教授。1961-1962年,擔任斯坦福大學客座教授。1958-1961年,擔任普渡大學客座教授。1955-1958年,擔任普渡大學助理教授。1951-1952年,擔任堪薩斯州立大學經濟學講師。
弗農·史密斯教授還是美國科學院院士,曾擔任過美國藝術與科學院院士、美國科學進步協會會員、行為科學高級研究中心會員、計量經濟學會會員、美國西部經濟學會會長以及私有企業教育協會會長。
弗農·史密斯教授于1949年獲得加州技術學院學士學位,1952年獲得堪薩斯州立大學碩士學位,1955年獲得哈佛大學博士學位。
弗農·史密斯教授1927年1月1日出生于美國
堪薩斯州,為美國公民。
資料來源:
http://nobelprize.org/
http://www.law.gmu.edu/faculty/former/smith_vernon
背景資料:弗農·史密斯的實驗經濟學
傳統上,經濟學研究主要建立在人們受自身利益驅動并能做出理性決策的假設基礎之上,長期以來經濟學被普遍視為一種依賴于實際觀察的經驗科學,或者是建立在演繹、推理方法基礎之上的思辨性哲學,而不是在可控實驗室中進行檢測的實驗性科學。然而,現在經濟學研究越來越重視修正和測試基礎經濟理論的前提假設,并越來越依賴于在實驗室里而不是從實地獲得的數據。實驗經濟學所涉及的實驗設計是以人為研究對象來支持或反駁經濟模型和理論的預測能力。這些實驗已經被用來與博弈論的方法(即納什均衡)進行比較,解釋經濟決策者(實驗中的研究對象)的行為。
史密斯奠定了實驗經濟學的基礎。他發現,僅僅依靠實際數據很難判斷一個理論是否正確,也很難準確描述什么原因導致理論失效。而在可控的實驗室條件下,模仿人們在市場上的相互行為和其他形式的相互影響的方法能有效地揭示經濟理論的發展。他將經濟分析引入實驗室,發展了一系列的經濟學實驗方法,并為通過實驗進行可靠的經濟學研究確定了標準。早在20世紀60年代史密斯就發展了經濟學領域的“風洞實驗”,提倡在實施經濟政策前可以先在實驗室里進行模擬運作,例如在決定是否放開電力市場、是否對公共部門實施私有化等問題上進行實驗等。由于社會經濟行為十分復雜,僅憑傳統經濟理論很難評估它們的效果,因此這種實驗方法很有用。
史密斯最重要的成果是針對市場機制的研究,證明了可選擇性的市場制度的重要性。他的選擇性市場機制實驗表明,一個運作良好的市場不一定要有大量買主和賣主;一個拍賣者的預期收入依賴于他選擇的拍賣方式等。他也在競爭性市場均衡性質的創新實驗、不同的拍賣形式的檢驗和設計誘導價值方法等問題上奠定了基礎。當他還在哈佛大學求學時,師從著名經濟學者張伯倫,就沿著導師的方向為描述競爭性市場設計了“雙向拍賣”的實驗機制,從而驗證了競爭均衡價格理論的正確性。在與普魯特的合作中證明了市場的制度確實對競爭價格的確定起作用,他們的實驗方法第一次實現了“維持市場環境不變,只改變市場制度”的條件。
(來源:MBA智庫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