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秋的貴陽,細雨霏霏。
七年前的
2005
年,也是這樣一個細雨霏霏的日子,貴州省農民工銀行卡特色服務試點項目開通儀式在貴陽市烏當區朱昌鎮舉行。
一晃七年過去了,朱昌農信社的小院子里依舊人來人往,辦理業務的百姓絡繹不絕。只是路兩旁,這些年新建起來了不少樓房和商鋪。
在朱昌農信社的接待室里,記者見到了家住附近的劉明宏。說起當年在過年回鄉路上被“摸包”的經歷,老劉至今印象深刻。“
2002
年我在云南打工,過年前帶著攢了一年的錢坐火車回家過年,一路上都不敢合眼,一直護著包里的幾千塊錢,可是快到貴陽的時候還是被人摸了包。唉,一年的辛苦錢就這樣沒了,當時心里真是過不去啊!”
說到這里,坐在老劉身邊的韓云貴忍不住介紹起了自己當年的“捆錢”經驗:“我們那個時候怕被偷,一般都不敢背包,都把錢捆在腰上,再套上毛衣外套,走到哪里都用手護著?!崩享n嘿嘿笑著說,“
2002
年前后我們打工時候,50元和100元的錢還很少見,一般都發的是十塊的錢,所以會滿滿地捆上一肚子。”
2005
年,人民銀行在貴州省進行農民工銀行卡特色服務試點,農民工在打工地利用
“
銀聯
”
卡存入現金后,可以在家鄉就近的農村信用社網點柜臺提取現金,結束了農民工攜帶現金返鄉“提心吊膽”的日子,也讓“天下無賊”的夢想變成了可能。
“
2005
年開始這個服務后,我就辦了信合卡,這樣在全國任何城市存錢都能在本地取現金。2007年、
2008年后,工行和農行的卡也可以在農信社柜臺、附近
ATM機上取錢,真是太方便了。跟以前相比,真算是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我再也不用害怕現金被偷走了,只要把卡藏好就可以了,就算是卡不見了,有密碼保護,還可以掛失,錢也很安全。后來,我回鄉買了貨車自己開始搞運輸,貨款也不需要用現金結算了,只要對方把錢匯到我的卡上就可以了,銀行還會有短信即時通知,一點都不擔心?!崩蟿⒁还赡X兒地介紹了這些年自己用銀行卡的經歷。
“想起這些年來農村金融服務的面貌改善和身邊的變化,你們最大的感受是什么?”當記者這樣問時,老劉和老韓都說:“幾年前和現在相比,可真是兩個概念啊。”
一組數據顯示,事實確實如此。據貴陽市烏當區聯社黨群工作部副主任韋進鑫介紹,
2005
年12月29日開通該服務以來,烏當區信合卡從
2006年前后的
1700張增加到今年的
9.2萬張,以每年
52%的速度遞增;用卡交易量在
7年間累計交易達
12億元,以每年
51%的速度遞增。
來自人民銀行貴陽中支和銀聯貴州分公司的數據則顯示,該項目自開通以來,至
2012
年8月末,累計交易量達570.4萬筆,金額
69.8億元。
2011年全年貴州省農民工銀行卡特色服務交易筆數達
126萬筆,金額
17億元,同比增長
16.67%和
26.4%。
農民工銀行卡特色服務的開展,有力改善了當地農村支付環境。
2005
年,烏當區轄內沒有ATM機,而如今,區內有
10臺
ATM機、
28個網點和
2個便民服務網點,有效填補了當地的金融服務空白。“可以說,農民工銀行卡特色服務在烏當落地生根、開出累累碩果來?!?韋進鑫說。
從貴州省情況看,自
2005
年開始試點"農民工銀行卡特色服務
"后,
2009年又以
"兩點兩機
"在全國率先填補鄉鎮金融服務空白,
2011年底,更是啟動了銀行卡助農服務村村通工程,提出到
2013年底,實現全省農民足不出村在服務點用
"銀行卡
"刷卡取現購物消費
的目標。
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如今在遵義市道真縣,全縣
83
個行政村中有
65個村的村民手拿農業銀行發放的惠農卡,就能在本村的商店里通過
POS機取現、轉賬、查詢和刷卡消費。在銅仁市江口縣,更是每個行政村實現了刷卡取現購物消費。遵義市湄潭縣,以卡代證便民看病就醫:參加農村合作醫療保險的農民通過
POS機刷卡,輸入密碼后就能看病購藥?!?
貴州省為廣大農民弟兄享受便捷金融服務所做的努力,帶來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而貴州的“星星之火”,也正在“燎原”。
從全國情況看,
2005
年后,農民工銀行卡特色服務在全國范圍內逐步得以推廣,到2008年,所有銀聯成員機構加入,全國受理范圍擴大到
12個省市區,成為解決農民工匯款難的一大渠道。
截至去年年底,
203
家發卡機構開通了農民工銀行卡特色服務發卡方服務,6.44萬個農信社營業網點和
2.52萬個郵政儲蓄營業網點,開通了受理方業務;
2011年交易筆數達到了
1641萬筆,金額
200億元,對農村來說這數據相當可觀。
與此同時,在全國,另一項“便民工程”——銀行卡助農取款服務也在緊鑼密鼓地開展。
2009
年開始,貴州、重慶、山東、浙江、湖南、陜西等轄區開始組織試點,每個地方選取幾個金融服務空白鄉鎮試點開展了這項工作,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數據顯示,從
2011
年7月啟動到2011年底,大部分省市推廣工作已覆蓋到轄區鄉鎮的
50%,行政村的助農取款服務點達到
18萬個,覆蓋行政村近
13萬個,覆蓋率在
23%左右,
2011年全年的助農取款筆數
3963萬筆,金額達到了
346億元。
黨的十六大以來的這十年間,是我國農村支付結算惠農支農政策全面深入的十年,也是農村支付環境有較大改善的變化的十年。
2009
年人民銀行印發了《關于改善農村地區支付服務環境的指導意見》,以此為起點,人民銀行加大了有關工作力度,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強農村支付服務環境建設,同時也充分發揮各商業銀行和相關經營機構的積極性,推動支付網絡向中西部及廣大農村地區延伸,著力于滿足偏遠農村地區居民的基本金融服務需要。
人民銀行貴陽中支副行長侯加林告訴記者,近些年來,農村支付環境的改善主要表現為農村支付清算基礎設施建設的加快,農村地區非現金支付工具得到較好推廣,農產品收購資金非現金結算業務快速開展等方面。農村居民農產品收購非現金結算、自助繳費、小額取現等難題已有效解決,在部分農村地區試點手機支付,農民利用手機可以完成電話話費繳納、公共事業費用繳納、彩票購買等支付業務。
“現在銀行服務就在家門口,轉賬、交錢都不用跑很遠;家里也不用藏現金了,想用時去取就行,自主柜員機
24
小時都開?!崩享n說著說著,拿出自己的錢包,掏出幾張顏色各異的銀行卡數給我們看,“這是工行的、這是建行的,還有信合卡和貴陽銀行發的卡。我的錢包里就裝一點零花錢,都快成卡片包了呢!”
老劉也“不示弱”,也掏出自己的銀行卡,展示給我們看。他們說著笑著,用自己的表達方式,訴說著這些年來生活中發生的深刻變化,也展示著他眼中的“金融助農”時代。